江堤管理員段家可說,開春以來,幾乎家家戶戶的村民都出門挖蚯蚓。這一現象主要集中在該鎮熊家棚、羅家河和人合垸3個自然村。不到兩個月時間,顧家店鎮的江堤已是千瘡百孔。
2007年8月5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大堤防護林里 上百人挖蚯蚓》一文,對顧家店鎮村民濫挖蚯蚓破壞江堤的現象進行了報道,引起當地政府高度重視,破壞江堤和防護林的行為一度得到制止。但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蚯蚓再度引發了人們的“瘋狂”。
劃算的副業
12日下午,天下起小雨,顧家店鎮羅家河村村民張金蘭吃過中飯后,帶上鋤頭和水桶來到江邊的防護林里,去尋找蚯蚓。這是她近來的主要工作。
下午3點,當記者見到張金蘭時,她已經在防護林里翻動了一大片泥土。紅色的水桶中,已有半桶蚯蚓。當她一鋤頭揮下去,隱藏在泥土中的蚯蚓被翻出來。張金蘭隨即用左手扶著鋤頭,彎下腰用右手將蚯蚓撿起來,再扔進水桶。
張金蘭告訴記者,最多的一天她能挖40斤蚯蚓,今年她賣蚯蚓的收入差不多有2000元。據當地村民介紹,挖蚯蚓不需要什么成本,就是出出力,是蠻劃算的一項副業。
這些蚯蚓被賣到村頭的販子手中,每斤從1.2元至2元不等。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由于挖到的蚯蚓較少,價格就稍高;在雨天,蚯蚓容易爬出來,村民挖的蚯蚓多了,販子就會壓低價格。
“牛窩子”的誘惑
記者驅車從顧家店鎮熊家棚村上堤,沿著江堤往長江上游方向走。江堤外側的防護林中,土地都有被翻動過的痕跡。江堤與防護林之間的分界線,被當地村民稱為“警界線”,線內是絕對不允許動的。
離張金蘭不到100米遠,已年過6旬的杜婆婆正吃力地揮著鋤頭。她沒有選擇在防護林中挖,而是在警界線內。杜婆婆身后出現了一塊長約3米,寬約半米的新翻動過的土地,這是她花費近兩個小時的“勞動成果”。由于年事已高,這種體力活讓她感到很吃力。她的收獲并不大,水桶里的蚯蚓并不多。
記者發現,越往長江上游走,江堤上“窟窿”越來越多。據介紹,這些“窟窿”叫“牛窩子”,牛在江堤上拉下牛糞后,地下會聚集更多蚯蚓。如果運氣好,掏一個“牛窩子”,能挖到1斤多蚯蚓。
段家可說,村民們也知道江堤上是不能動的,但為了能挖到更多的蚯蚓,還是有一部分村民打起了“牛窩子”的主意,挖完蚯蚓后,他們會用泥土和青草將“窟窿”蓋上,再用腳使勁踩幾下。
暴富的商販
12日下午4點左右,雨越下越大。張金蘭收起鋤頭,帶著挖好的蚯蚓,來到村頭蔣姓販子的店鋪中。經過秤,張金蘭挖的蚯蚓共7斤5兩,按每斤1.7元的價格計算,她共賣了13元錢。
蔣姓販子的店鋪位于公路邊,門前有幾個筐子,里面套有紗布。送上門的蚯蚓經挑選后清洗,再放入筐中濾水后過秤。不到10分鐘,記者就見到5位村民送來了蚯蚓,大家接過錢后高高興興地離去。
這些清洗好的蚯蚓,被送進一旁的冷庫存放,等收到一定數量后再用車拉走。蔣透露,目前他每天能收到上千斤蚯蚓,附近共有3家店鋪收購蚯蚓,有一天暴雨過后,3家店鋪共收了萬余斤。蚯蚓也分成色,剛出土的價格最高。
這些蚯蚓被集中收購后,再運送到潛江和仙桃一帶。據介紹,蚯蚓主要有三種用途:喂鱔魚、制飼料和藥用。至于這里面有多大的利潤,蔣沒有透露。而據知情人介紹,與收購價格相比,販子的利潤至少可以翻一番,一個販子每年的收入高達幾十萬元,許多販子都靠販蚯蚓暴富了。
頭痛的管理
記者注意到,從熊家棚村到人合垸村近5公里的范圍內,沿途都有村民挖蚯蚓。據介紹,由于目前正值麥收季節,很多村民忙著干農活,農閑季節挖蚯蚓的人更多。
段家可是人合垸村堤段的管理員,負責該段3000多米江堤的防護工作。他告訴記者,防護林內、江堤上和附近區域是嚴禁挖蚯蚓的。從2008年開始,周圍的居民幾乎全部參與挖蚯蚓,最多的一天能掙近200元。雨天后,蚯蚓爬到地面,挖蚯蚓的人更多,場面非常“壯觀”。防護林和江堤邊挖完了,有的村民就轉移到農田和公里邊,村里部分路段已被挖得稀爛。
阻止村民挖蚯蚓是段家可每天的工作,遇見有人在江堤附近挖,他就上前勸阻。由于與村民相熟,加之沒有強制手段,這些村民在他離開后,往往又會返回來。段家可說,村民天天和他“躲貓貓”,這種現象從今年3月開始,一直要持續到8月左右。
枝江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副局長周衛民稱,大堤內側20米和外側30米被稱為“禁腳地”,加上外側的防護林,不允許任何人破壞。村民挖蚯蚓對江堤和防護林是一種破壞,而且會帶來巨大隱患,但這種破壞行為,還達不到堤防管理執法的標準。周衛民認為,就目前而言,對村民的行為,需要地方相關部門從說教的角度加強管理。
(本報記者楊自林 報料人:袁先生 獎金: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