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白手起家,是創業者運用自己有限的資源,自發性地利用市場機遇,發展事業所面對的一場硬碰硬的戰爭。白手起家需要些什么?
一、市場調查 評估機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確定創業方向之前,如果做些市場調查,評估市場機遇,就能夠大大減少失敗的幾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企業成功發展的前幾大前提是市場擁有企業發展的足夠機遇,所以成功的前幾步是要對市場機遇進行客觀評估和準確判斷。
這包括收集以下這些資料:(1)市場規模數據;(2)成長潛力;(3)驅動因素;(4)毛利狀況;(5)可持續性;(6)競爭對手分析等。企業如果想以超乎常規的速度成長,首先要選擇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選取一個生命周期處在高速成長階段的行業,并以超越市場發展的速度做好準備。
二、敏銳的洞察力
洞察力敏銳的洞察力有時侯是天生的,但更多是后天培養的。真正偉大的**大都擁有敏銳的眼光。在企業沒有成功前,周圍人甚至企業員工都不理解,也許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其他人往往未能或者不愿意投入同樣的時間和付出同樣的代價,去領悟別人無法看到的事物和真理。創業是一種犧牲,因為創業者必須舍棄一些東西來換取遠景目標的實現。
三、關鍵時刻抓住機遇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次或多次他夢寐以求的機遇來臨,但可悲的是,這一機會來臨的時候,你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抓住他。可見,機遇是多么重要,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機遇,所以在機遇沒有來臨的時刻應及早地做好準備。
四、資本積累
白手起家創業更難的是賺取前幾桶金,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賺取前幾桶金之所以困難在于兩方面:(1)企業要是能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就說明企業的業務模式和運營系統已經經過市場檢驗,開始邁向成熟了,所以要達到這一境界相當不容易;(2)在缺乏充足資本支撐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要比前者難得多,因為這要求企業在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
事實上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者都曾或多或少地依賴婚姻、家族所帶來的一些特殊資源的協助。善用身邊資源使之成為你事業的助力是快速成功的捷徑。
五、公仆意識
企業管理中有“利益關聯者”的概念,指的是企業如果要長期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充分照顧和考慮包括客戶、員工、政府、供貨商、股東等各種利益關聯者的利益需求,這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支撐著他們的力量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杰出的**往往具有遠見卓識,在很早的時候就能預見到市場和事物發展的趨勢,并很早就做準備和積累。
六、從老板角度考慮現在的工作
更近這幾年,一批受過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洗禮的職業經理人,因不同的契機和動機,走上了創業之路。這些經過外資企業培訓和熏陶的職業經理人的創業成功率并不高,真正能大展鴻圖,開創一片天地的并不多,大部分是遭受了挫折之后,重新成為職業經理人。
職業經理人雖然接受過完整的企業管理培訓,其知識和經驗是企業家不可缺乏的,但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本來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人(在中國特別明顯,在美國由于整個社會崇尚創業文化,這種區別會小一些),職業經理人更傾向于作為企業的一份子,擔任好管家的職能,但創業者則傾向于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模式,他們必須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
國際大企業培養出來的職業經理人習慣于在資源比較充足的環境中生存,在一個單純依賴個人力量、資源稀缺、一人身兼幾種職能的環境下顯得比較吃力。創業者在擔任職業經理人時,應當盡量從老板的角度考慮現在的工作,盡量使自己習慣在資源缺乏的環境下工作,這樣可以大幅提高以后創業成功率。
七、理想+目標+團隊
要白手起家創造一份能夠持續成功的常青基業,還需要以下因素:
創業者需要擁有產業理想、激情和領導才華,要具有使團隊創造出比前幾立個體之和更高價值的能力;
創業者需要為企業設立一個具有挑戰性但又可行的遠景目標;
他必須能凝聚和激勵一群杰出的、承擔主要責任的團隊;
他應該給予團隊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才能;
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滿足市場和社會的某種特定需求,并成功地在客戶心目中形成物超所值的印象;
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相互協同,必須足以使產品和服務明顯地優于客戶可以選擇的其他產品和服務。
創業者在未來的規劃中需要更加細膩的部署。過去的成功者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敢想敢干,把握機遇,巧妙地獲取稀缺資源(土地、配額、物資、關系等)或在某些方面享有特權,但未來20年要白手起家,以上的手段已經不夠了,新一代的創業者需要更深厚的知識和能力、更高的道德標準、以及更充分多元的準備和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