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處理農作物秸稈蚯蚓也叫地龍,在我國兩千五百多年前《詩經》中就有記載地龍的。明代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地龍的形態、習性都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國外就有人飼養它,隨即地龍及其糞便作為商品走入市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紛紛用地龍處理城市垃圾、工廠有機廢棄物達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凈化環境的目的。近幾年來,我國利用蚯蚓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取得了重大進展,1995年以前以牛糞為主要原料養殖蚯蚓的居多,但是從1995年起為充分利用好秸稈這種資源和解決大氣環境被污染這種狀況,邯鄲農業專科學校教授薛進軍博士組織了十多名科研人員,對用地龍處理秸稈這一課題展開了研究,并在2000年8月并獲得了成功。到目前為止,這一技術已在河北邯鄲地區全面推開。今天我們請到了河北省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其昌老師,請他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信息和具體技術。
問:請您先將秸稈養蚯蚓的技術信息作一概況介紹好嗎?
我國每年都生產大量的農作物秸稈,但是秸稈傳統上是作為燃料,牲畜飼料和漚制農家肥的原料,到目前為止,處理秸稈的辦法不少諸多,但秸稈養蚯蚓是一種很不錯的技術。因為這項技術有以下特點:
第一 這是投資小、無風險的技術,用該辦法處理秸稈不需建廠房,不用購置設備,不必占用大量的土地涼曬秸稈,只要在家庭庭院,村邊地頭或樹盤底下尋一塊閑散場地堆放秸稈,此項工作即可進行。
第二方法簡單、容易操作、秸稈不用粉碎,也不管干濕或發不發霉,只要將秸稈堆好后灑上水,即可放入用以處理秸稈的地龍種苗。
第三是投資少,回報豐厚,購一斤該地龍種苗,一年可將三畝地所產的作物秸稈轉化成近百斤養營價值高的地龍鮮體,而且還產1200斤的蚯蚓糞便,蚯蚓糞便又是有機肥之王,蚯蚓糞便投入農田生產“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種植花卉等等,均會得到較為豐厚的回報。第四是該地龍有從上層向下層吃食的習慣。種苗投入秸稈堆后,堆的上層首先形成一層蚯蚓糞便。這些糞便具有比活性炭還強的除臭功能,對秸稈堆放后產生的有害氣體能吸附轉化,防止了這些氣體對環境的污染。2000年8月,我們在永年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區開始成規模的試驗示范,農業部、國家環??偩帧⑹〖八谑?、縣有關領導現場視察后,一致認為此種處理秸稈的辦法可以推廣實施。而且關于這方面的信息和報道已在有關報紙上刊登過。
問:我過去只聽說有吃牛糞的蚯蚓,食用秸稈的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是個什麼品種的蚯蚓呢?
為使數量巨大的農作物秸稈得以過腹還田,我們經過近六年的研究試驗,從幾十個地龍品種中篩選、馴化、培育出了一種在農作物秸稈中適應性強、定居性能好、食量大、生長快,繁殖率高的“進農6號”地龍品種。
問:為提高農產品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消除農藥殘留,嚴防重金屬等有害物的污染,如果作物不用殺蟲劑、殺菌劑,不使或少使用化學肥料,不用激素,如果借助秸稈養蚯蚓是否可以達到上述目的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一是因為:植物秸稈和殘枝落葉是來年發生病害之源,用秸稈養蚯蚓時,由于各種微生物的作用,堆溫增高迅速,最高可達80℃的高溫,秸稈上的病蟲大部分被殺死。據研究:地龍消化器官有一個與雞相似的砂囊,害蟲卵進入地龍砂囊后即被磨碎。地龍體內還含有多種酶,能降解破壞真菌細胞壁。因此由真菌導致的植物病源被清除掉。所以有人稱地龍是一種活的、長效的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殺蟲殺菌劑。
第二個原因是地龍不停地吞食農作物秸稈,排出灰黑色糞便小顆料,這些小顆粒疏松多孔,透氣性好,保水性能強,而且抗壓性強。因此是非常優質的有機肥 2001年經北京蔬菜監督檢測測試中心化驗,蚯蚓糞pH值為7左右,氮、 磷、鉀含量高、并含腐殖酸10.5%,有機質高達20%以上,另外還含有17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因此用蚯蚓糞種花花鮮、種瓜瓜甜。蚯蚓肥在促進農作物生長的同時,因好氣性微生物在其上大量繁殖生長發育,加速了秸稈內和土壤中農業藥殘留的降解,每粒蚯蚓糞便事實上是一個小水庫,是一個隨時供給植物營養的小營養庫,又是一顆土壤消毒丸。
問:所以人們才稱地龍為默默無聞的耕田夫,天然的土壤凈化器了?是這樣,據推算,5畝農田所產的秸稈被地龍轉化后,將地龍及其糞便施入一個標準日光溫室內,此棚內15cm以上的耕作層一年內可被凈化一遍。
問:通過您的講解,我知道蚯蚓糞是非常優良的有機肥,那麼生產出來的數量巨大的地龍鮮活體有哪些用途呢?
1、蚯蚓可做畜禽、水產養殖的優質蛋白飼料
因為蚯蚓生長繁殖快,體腔小,體壁厚而出肉率高,肉的營養也高而全。據測定它的干體粗蛋白含量達60%以上,鮮體含蛋白質10%左右,另外還含脂肪2.1%,鈣0.15%。含9種動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并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現在有不少地方把蚯蚓作為動物蛋白飼料喂家禽、蛙類等動物;還可以喂黃鱔、烏龜水產以及蝎子等等。因此說蚯蚓是一種 優質的高蛋白飼料。
2、再一個是可以蚯蚓為原料,提煉成治病的良藥
從蚯蚓體內可以提取出“蚓激酶”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我國有多家藥廠有批量生產。2001年有關單位已獲國家計委批復,將投資建成一座 “蚓激酶”系列產品產業化基地而生產膠囊、針劑、藥用蚯蚓。此消息已在幾家報紙的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并認為“蚯蚓產業要做大”,“小蚯蚓有望在我國培育成大產業”。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國外還有以地龍為原料調節身體疲勞狀況、降低血壓,預防神經疼痛的保健食品以及增白、潤膚、消斑、去屑止癢的化妝品。
3還有地龍可以食用
在我們國內因受習慣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人們不大喜歡食用,但是在生活水平較高的美國、西歐、日本等國家,吃地龍已成時髦事,蚯蚓在近幾年國際市場上成交額均以20%的幅度上升,到2000年貿易額已達20多億美元。地龍售出價格多年來一直堅挺。下面我將“進農六號”地龍的外部形態和器官作一簡單介紹:
1、它的體形為細長圓柱形,頭部稍尖尾部次之,標準性成熟地龍身長9厘米左右。體背呈鮮紅色,腹部體色較淡。當環境條件惡化時,其體長縮短、體色變暗。從頭部到尾部共有100個左右節,地龍可向前蠕動或攀援。據測定,成體地龍每分鐘可向前爬行22厘米,可向上翻越1米多高的磚墻。性成熟的地龍體前26——32節之間有非常明顯與體色不同呈微黃色圓圈,稱為繁殖節或繁殖環(繁殖環〕,這是繁殖時的主要器官。在身體表面還有許多孔,如腎孔,腹部前端有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孔、貯精囊孔。
2、與其它陸生地龍一樣無鼻、無眼、無耳朵。無鼻嗅不到氣味,而靠分布在口腔內的感受細胞,起嗅覺和味覺作用。它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是通過潮濕的充滿毛血管的皮膚;它沒耳朵,對于地面的震動是靠體表寧波化妝的感受器管;另外它的眼睛已經退化,靠分布在身體各部分的感光細胞來辨別強光與弱光的。
3、還有一個特點,它的體腔基本上是一條從口腔到肛門的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腸、肛門組成了整個消化系統。口腔內無顎、無牙、無舌、不能咀嚼食物,有直接吸引食物的功能,地龍的口腔之后為咽,咽的擴大、縮小或反轉來完成吸取食物的任務,所以干燥大而堅硬的食物難以食取。緊接咽后依次排列的有食道、嗉囊、砂囊、胃、一段大而長的消化道即腸,最后是肛門。
問:一般的人都見過蚯蚓,但都不會仔細研究,為使其更快、更多地繁殖,了解它的生活習性很有必要,請您介紹一下好嗎?
地龍生長分為4個階段
一、交配產卵期
地龍與蝸牛、黃鱔一樣是雌雄同體,其成熟后,一般要經過異體交配,特殊情況下如找不到異體,也會出現單體自行受精產卵現象。每次交配2個小時左右,交配時間長短,影響著產卵的數量。交配后7天即可產卵。環境條件和食物的豐欠直接影響著產卵數量。據多年觀察,在秸稈堆內,從2月中旬開始,到12月底一直有新卵產出,產出最多的季節是每年的5—6月份和8月下旬到9月底,成體間隔1天可產出1個繭,繭里包著許多受精卵。繭是由前端包在體外的繁殖帶所形成。當異體交配后,即開始向體外繁殖帶內排出卵子,卵子排到一定數量后,通過地龍的蠕動繁殖帶向前移動,通過儲精孔時卵子自動受精形成受精卵繼續蠕動,繁殖帶從頭部脫落并自動封口,形成了地龍繭。很快又形成新的繁殖帶,只要環境條件適宜,一直這樣循環,直到成體死亡,當環境條件惡劣時繁殖帶自行消失,條件變好時,很快又形成新的繁殖帶。繭多產在通氣性較好的秸稈堆上層10厘米左右處,也有的產在沒有腐熟的秸稈內,受季節的影響,秸稈堆的中下層也常常產有大量的繭包。在環境條件惡劣時,新繭會自行包一層有機質,以供幼體出繭后吃食,這些繭外表混同于蚯蚓糞便,觀測時很不容易被人發現。
二、繭孵化期
地龍繭外表有一層起保護作用的殼,殼內有15粒左右的受精卵及營養液。繭直徑為6毫米,重12毫克左右,是呈圓形或桃形小粒,剛產下的繭包外殼柔軟,乳白色,兩個小時以后外殼變硬,顏色變為淺黃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為蛋黃色,當繭外殼變為棕紅色,繭內幼地龍已經成熟,一條條小地龍從繭的封口處爬出,完成了整個孵化過程。先爬出的較大,后爬出的較小,孵出條數少的個體較大,孵出條數多的個體較小。剛從繭內爬出的小地龍約9毫米長 。地龍孵化受環境影響較大,環境濕度高時產出的繭不封口,繭內的受精卵和營養液被水化成無效繭。潮濕度低時繭失水干癟,也孵化不出小地龍。環境溫度在25℃—33℃度時,15天左右即完成孵化任務,當環境溫度在10℃—15℃之間時孵化需用的時間較長。當環境溫度在10℃以下時,孵化停止,待溫度適宜時孵化繼續進行。所以12月份所產的繭,到來年2月中旬才發現小地龍一條條從繭內爬出。當環境溫度在25——35度內較高時,先發育的受精卵很快完成了發育過程,將營養液耗盡,致使其它卵無法形成幼體。當溫度較低時,受精卵發育速度較慢,能孵化出較多的個體。所以每個繭內受精卵個數盡管相差無幾,而孵出的小地龍個體區別較大。一個繭最多可孵出11條,最少只爬出1條。
三、幼體期
剛出繭的小地龍主要是在繭附近生長吃食,這個時期采食多,生長快,在常溫下一天可生長一倍多。幼體從出殼起,經過15天左右膚色逐漸由粉紅轉為鮮紅色,此時喜歡群集在通氣性較好、有機質較多的地方采食,因一年四季溫度的差別,采食聚集地也不盡相同。在四月份和九月份,午前10 時左右常在 距秸稈堆表層10厘米左右處看到密密麻麻一層小地龍,當陽光較強時,多數蠕動到秸稈堆的中下層,一部分鉆入表層的秸稈內。因一年四季溫差較大,從幼體到性成熟所需時間也有差距,最短只需50余天,“進農六號”在秸稈中不冬眠,一年四季吃食成長。冬春之交其生長期長,大約需120天左右。這個時期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因此這個時期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蚯蚓的增值數量。
四、成體期
性成熟地龍,繁殖帶明顯增粗,繁殖節逐漸肥大,體色鮮紅而富有光澤,抵御惡劣環境的能力增強,采食量大,交配產繭旺盛。隨著年齡的增大,采食量逐漸減少,交配產繭能力下降,體色從尾部開始變黃,繁殖節消失,直到死亡。從出生到死亡該品種大約經過3年多的時間。因地龍體內含有一種自溶酶,死亡后很快溶于所處的環境中。在地龍處理的秸稈內,很少發現死亡的地龍尸體,即死不見尸現象,因為其形成了肥效極高的動物蛋白肥。
問:要想養蚯蚓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主要是選好養殖場地、足夠的秸稈及種蚓。
第一,場地最好應選擇在遠離火源,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避風向陽之處,如村邊路頭閑散地塊,家庭院落,樹盤之下和農村用土后形成的廢棄地,以及閑置的大棚、廠房內,只要是能夠堆放一定數量秸稈的地方,均可作為處理場所。但千萬不可在用來灌溉的渠溝旁,河堤旁等地堆放秸稈用作處理場地。以防對堤岸和其它欄水設施造成破壞。更不能在靠近火源及高壓線路之下設處理場地,以免造成火災。在用舊工廠廠房,養雞、養豬廠廢址和折除后的舊建筑地基等場所作處理場時。堆放秸稈前應把場地內的碎磚,爛瓦片以及其它無機垃圾清理干凈。地表應做簡單地平整,投放鼠藥,賭塞鼠洞,除掉螞蟻窩。用作處理場的地表面,無論是沙質、沙壤質、粘土或水泥地面,均不需再做防滲等處理。也不必起高墊低,更不寧波美發用在四周建筑堅固的圍墻。場地面積大小,可視處理規模自行確定,一般一畝地面可堆放幾百畝秸稈,如在日光溫室內高溫閑置季節處理秸稈,到秋冬季節可收到顯著的效果。
第二,地龍也有4處覓食的習性。盡管該地龍品種定居性很好,但在無食可吃時也會出現死亡或成批為覓食而逃走的現象。因此事前一定要備足農作物秸稈。
問:可以用哪些秸稈,而且是否需要切碎呢?
除棉花柴以外,玉米,小麥、大豆、花生秸稈以及樹葉,雜草、瓜菜的殘藤爛枝葉等,均可作為飼料。對秸稈的要求是,不用粉碎,不論干濕,也不管它是否腐爛變質均可利用。為了生產更多的地龍鮮體和較好的糞便,當然用收獲時間不太長的新鮮秸稈更好。準備秸稈數量,可根據購進種苗量、計劃處理完的時間,地龍的吞食量和增殖量來確定。除1、2月份以外,每斤地龍每天可吞食0.75斤食物。除12月、1、2月三個月外,其它月份地龍增殖數量,每月可以翻一番,如2月份購進一斤地龍,3月份可生成為2斤,以次類推到9月份可生成100余斤。10月份購進一斤地龍,11月份可轉化60斤秸稈,到來年3月可轉化100余斤秸稈,至6月份總共可吃掉2000余斤秸稈,在前面已經講過,地龍有口無舌、無牙齒。靠咽翻轉進食,對干硬食物無法吃食。又喜歡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生活,所以在堆放秸稈時,注意秸稈堆的高度應在1.5米左右。如堆的過高,低層的秸稈難被吞食。堆的過低,秸稈難以發酵變軟,地龍吞不進去。如場地面積小,秸稈也可以堆高,不過在操作過程中,應吃一層秸稈,刮掉一層上層的糞便。堆放可呈長方形,正方或圓錐形等,但最好還是長方形,因為此形狀便于透氣或滲水。建大型處理場,最好把秸稈堆成幾個長方條塊,這樣通氣性能好,易防火災,防天敵,處理徹底、采收也較容易。在堆放秸稈時最好是邊堆放,邊灑水,尤其是夏天,天氣干燥,易發生火災,更應堆后及時灑水。
第三是備足種蚓 種蚓運送時最好避開高溫季節,嚴禁用塑料桶,編織袋長途運送鮮活的地龍。否則會造成大批或全部死亡。秸稈堆放好灑足水后,有一個堆溫迅速升高期,種苗應在堆溫開始往下降時投放。大概時間是第一次灑足水間隔八天以后。第一次堆放的秸稈吃掉90%后及時加入新的秸稈。加放時,可在原堆上層加,也可將吃食后的秸稈(即地龍和蚯蚓糞便)排成條狀,將新的秸稈放在條狀之間,也可在原堆四周加放。要注意的是,直接向原堆上添加秸稈一次最高不得超過40厘米,以免將地龍全部悶死,加后還要及時灑好水,將地龍及時引入上層。
第四 一定按技術規范一步步操作,切不可隨心所欲。否則還是養不成功。在這兒我特別強調水的重要作用:水是地龍體的重要組成,其體內含水高達70%—80%,水也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地龍缺水會死亡,因此需要為其創造其生長繁育的潮濕環境。
問:“進農6號”需要什么樣的濕度環境呢?
通過多年的試驗、觀測,發現其生活的最適應濕度為60%—80%。在此濕度范圍內,孵化時要求濕度較低,成體要求濕度較高。當濕度低于60%,高于30%時。該地龍則體色變暗,體形逐漸縮小,繁殖帶消失,停止進食,進入休眠狀態。當濕度適宜時,還會正常生長,短時間內又開始繁育。濕度低于30%時,該地龍很快就會自溶。據我們試驗觀察,該種地龍在不缺氧的水體中可長期生存,可是當環境濕度超過85%時,將會出現吃食減少,生長緩慢,繁殖帶消失,已產的蚯蚓繭被水溶化,就產不出小蚯蚓,甚至會出現已有的大小地龍向外逃亡。2001年,有些單位購買了該地龍種苗,但養殖不成功,其最主要原因是沒有為地龍營造一個潮濕度適宜的生存環境即缺水。
問:通常收獲農作物后,秸稈放在地里涼曬,失去很多水分,再養殖蚯蚓時如何給秸稈補水呢?
秸稈本身含水量難于滿足地龍生長時的需要,尤其是夏季的小麥秸稈含水量更是嚴重不足。給秸稈補充水分,最好的辦法是鋪30厘米左右,灑一次水,然后再堆再灑,直到堆放到適宜高度,也可采用先將秸稈堆放整齊,然后一次性灑足水,標準是堆底有水向外流出。秸稈堆通氣性較好,水份流失較快。因此蚓種少秸稈多時,需較長時間才能吃完,在一次性灑足水后還要注意不斷補充水分。補充水分時要做到從上層及四周均勻的噴灑,嚴格禁止大水沖刷或從底層大水漫灌。另外還要做到三看。
問:請您具體談談這三看好嗎?
好的。
一是看天氣適時補水,根據不同天氣,要適時向秸稈堆內補水,風大睛熱天氣應及時補,尤其是春末夏初,這時是地龍產繭最多季節,繭多產在15厘米左右的表層,有的就鉆入表層秸稈內邊吃邊產繭,如果水分不足,繭變干癟,孵化出的幼地龍難以成活,鉆入秸稈內的成體也會死亡,損失嚴重。下雨前2天之內不要補充水分,除非秸稈堆嚴重失水,以免造成堆內水份過大,出現成批地龍外逃和繭被水化的后果。下雨后堆內如果濕度增大,不良氣體增多,大部分地龍將跑到表層,有的鉆入表層秸稈內,冬天下雪后,表層積雪未融化前或融化后的短時內,千萬不要往秸稈上灑水,以免造成秸稈堆溫迅速下降,或表層結冰,影響地龍生長。
二是看生活環境的潮濕度巧補水,地龍本身也有個趨利避害的本能。喜歡跑到溫度適宜的地方生活,地龍冬天夏天基本集中到中下層,春天秋天喜歡聚集在上層,成體多數生活在秸稈堆的周邊。所以冬季與夏季注意中下層,春秋季注意上層和四周30厘米以內的秸稈不缺水即不必補水。
三是看水質 對于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水,要采取條灑或分塊灑、小水勤灑、少灑,以免水中有機質發酵時損傷幼地龍。對于有機質含量低的水可均勻地噴灑。對灑工廠排出的污水要注意是否對地龍有危害,用屠宰廠流出的廢水,灑前應把上層秸稈扒開5—6厘米,灑水后及時覆蓋,避免有機物的損失和對環境造成污染。夏天注意不要灑溫度較高的水。為了避免水的浪費,可采取以下保水辦法,一是秸稈堆放時盡量堆放整齊,踏實,少留空隙,二是秸稈堆好灑足水后,表層和四周覆蓋5、6厘米雜草,碎秸稈,最好是覆蓋日光溫室淘汰不用的草簾,這樣既可以保水,冬天也可保溫,夏天還可隔熱。三是可以在秸稈堆的表層覆蓋廢舊塑料布,舊編織袋,保水效果也可以,注意切不可用裝過農藥的袋子或新塑料布將秸稈全部蓋嚴實,那樣會致死地龍。
總之可以用井水,河水,自來水,儲蓄的雨水,洗菜水,刷鍋水,城市排出的污水,工廠、屠宰廠流出的廢水等可利用,但未經處理的水均不可向秸稈堆上噴灑,淹咸菜水和菜湯更不可噴灑,不論什麼水其pH值應低于9而高于5。
除水之外,環境溫度也直接影響它們的新陳代謝及生殖速度,并決定其生存和消亡。該品種與其它地龍品種相比,較耐寒冷和炎熱,冬天地龍體凍成冰棍后,隨著春天氣溫回升,仍能正常生長和繁育。連續較長時間33度高溫才發現個別死亡??稍诙虝r間內忍受40度左右的高熱環境。但其生活的最適溫度為15℃―25℃,超過25℃時,溫度越高,其采食量越少 ,繁殖環也消失,直至死亡。氣溫低于15℃,隨著溫度逐漸下降采食量逐漸減少,身體萎縮,環帶消失。當氣溫降至0℃以下時,則停止采食進入休眠狀態。
問:有沒有即保溫又防熱的措施呢?
可以有如下四種辦法:
1、秋季秸稈堆放時要保證1.5米的厚度,玉米秸稈產熱期達70余天,10月份堆放直到12月底秸稈堆的溫度可一直保持在15度以上,保證了地龍生長對溫度的需求。2、利用灑水升溫和降溫。冬季蒸發量較小,環境溫度低,一般不要加水。發現中、下層失水嚴重時,有條件的可灑溫度較高的溫水。如是深井水要在中午12點到下午4點灑水。春季為了使堆溫迅速提高,可每天在12時至16時小水勤灑,使水經過表層溫度較高的秸稈后滲入堆內。夏天灑水時應在上午11時以前進行,通過灑水降低堆內和表層的溫度。3、可在秸稈堆表層覆蓋5厘米左右的樹葉、雜草、廢棄草簾等。保溫和隔熱效果比較明顯。4、夏季在處理場四周種植冬瓜、西瓜等瓜類,利用瓜架遮陽降溫效果很好。
四、空氣質量對地龍生育的制約作用
地龍的新陳代謝需要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而且是依靠秸稈堆內的氧氣進行呼吸的,地龍在無氧環境中地龍短時不會死亡,但體色變成喑黑色,行動遲緩,停止采食,成體逐漸縮小。秸稈堆通氣性越好,氧氣越充足,地龍新陳代謝越旺盛,產繭增多,成熟期縮短,色澤鮮亮,活動力強勁。地龍在硫化氫、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大的環境中窒息,造成大批地龍死亡。在用地龍處理秸稈過程中,秸稈堆內會產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但因為蚯蚓糞便對上述這些有害氣體有吸附轉化作用,幾年來未發現對地龍造成危害,為避免出現地龍大批死亡,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第一次灑水應灑足灑均勻,避免放入種苗后二次發酵升溫產生有害氣體。2、秸稈堆放較厚的應及時把上層蚯蚓糞便刮除,特別是夏季,更不能在上層堆放大量糞便而影響通氣。3、為保水而往秸稈堆表層覆蓋的樹葉,雜草不可超過20厘米,初次秸稈處理完后需第二次加料時最好采用向四周或表面條狀添加秸稈。4、不要在秸稈表面大面積覆蓋畜禽糞便,尤其是雞糞。5、夏季一經發現秸稈堆內有體色變黑暗的地龍時,要及時用手釵或三齒鉤,弄松中層未被吞食過的秸稈。
問:前邊您說過蚯蚓與因為某些原因經常逃亡,這是為什麼呢?
五、在處理秸稈過程中,不但要防逃亡,而且還要防天敵、還要防病害和防化學制劑,即要認真做好四防工作。
1、防逃亡
地龍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如無食可吃,秸稈堆內過分干燥或潮濕,或是堆內溫度過高,成體產繭,大量小地龍孵出密度過大時,都會出現大批地龍逃跑。為防止逃亡,秸稈堆內應經常保持較適宜的潮濕度,發現多數成體產繭或密度過大時,應及時分群。可在秸稈堆四周放置少量的有機堆肥或雜草,秸稈堆中地龍會跑至有機肥堆或雜草中定居,經常將這些地龍連同堆肥或雜草送回秸稈堆內即可。
2、防天敵
家禽、鳥類、螞蟻、老鼠、蛇、蛙類等肉食和雜食動物均喜歡吃地龍。在處理農作物秸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天敵。
A防螞蟻。螞蟻隨小,對地龍危害極大,會盜走地龍繭,吃掉幼體,眾多螞蟻還聯合起來將成體搬運到蟻穴內。有時竟將蟻窩建于秸稈堆里邊。為消除螞蟻危害,堆放秸稈前要清除蟻窩。一經發現有蟻窩,可用開水殺死。
B、防鼠害。老鼠一年四季都會危害地龍。冬天利用其善打洞的本領,食取中、下層地龍,其它季節夜間捕食在表層活動的生長健壯的地龍成體。消滅老鼠的辦法很多,在這里不再細說,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萬不可向秸稈堆內亂散老鼠藥,以免將大批地龍毒死。
C、防蛇和蛙類,蛇和蛙類,都是在天氣較暖和的季節里夜間吞食地龍。防止辦法是春夏季節應常在夜間到秸稈堆察看,發現有蛇及蛙類爬入秸稈堆把它們清除即可。家禽對地龍危害最大的是雞,注意不得讓雞進入處理場。
3、防病害
地龍多因不良環境條件影響而生病。如忍受較長時間饑餓的地龍食用突然加入而又沒做任何處理的牛糞,豬糞或雞糞,會引起蛋白中毒或體腔內酸堿失衡,使其立即死亡很快消失。防止此病發生的辦法是,為其創造一個適宜環境,秸稈堆表層不得堆放大面積未做處理的家畜、家禽糞便。
4、防化學制劑危害
前面講過地龍的活動可降解農藥殘留的作用,但過量的除蟲劑,除草劑和各種化學肥料接觸地龍體,還是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并會對地龍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在處理場附近嚴禁堆放農藥化肥,更不可將化學制劑直接灑于秸稈堆內。
蚯蚓處理農作物秸稈
上一頁:水蚯蚓人工養殖技術
下一頁:養殖蚯蚓高產管理技術
[來源:寧波網站建設公司]
[作者:tyhin]
[日期:11-11-12]
[閱讀:]
相關文章
蚯蚓可治畜病12.05 蚯蚓12.04 蚯蚓養殖好后的實際用途12.04 喂魚效果好12.04 繁殖蚯蚓做飼料12.04 養蚯蚓喂青蛙好處多12.04 蚯蚓品種多用途各不同12.04 蚯蚓養殖 市場前景好12.04 蚯蚓的養殖技術12.03 哪些蚯蚓適合人工養殖?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