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蚯蚓高產管理技術人工養殖蚯蚓產量除受品種、飼料、 養殖方式影響外, 與管理技術也有密切的關系。據研究發現, 同等養殖條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可使產量相差一倍之多。 蚯蚓養殖的管理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分期飼養
按蚯蚓個體的發育階段而給予不同的養殖管理是人工養殖能否取得高產的關鍵。 傳統的“幾世同堂”混養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無法分別大小采收, 超過最佳收獲期的成蚓來不及采收,則白白浪費飼料和養殖設備; 未到最佳收獲期的幼蚓又因采收了降低產量, 人工分揀又徒然增加勞動強度。所以人工養殖時, 須建立專門的種蚓池與生產蚓池。
2.薄飼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兩次,除蚓糞、取蚓繭或倒翻寧波減肥飼育床3~4次, 每次給料厚度為15~20厘米,始終保持飼料新鮮透氣,創造蚯蚓最佳生態環境。
3.適時采收 以往的資料推薦年收獲3~5次, 但在生產中發現在飼料充足情況下,利用蚯蚓生長繁殖的優勢期(性成熟前后,以蚓體出現環帶為標志)實行短期(一般以一月為宜)高密度養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數, 及時調節和降低種群密度, 保持生長量和采收量的動態平衡, 是奪取蚯蚓高產的關鍵。
4.輪換更新 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和養殖床的周期輪換, 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 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而造成的種群自然衰退。種蚓宜每3~4 月更新一次。
5.養殖管理 蚯蚓養殖分種蚓、蚓繭孵化,前期幼蚓、 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種蚓的管理:養殖密度宜控制在2~2.5公斤/平方米或1~1.5萬條/平方米,每隔6~7天清除蚓糞一次,采收的蚓繭投入孵化床保濕孵化,同時翻倒種蚓床,用側寧波減肥投法補料,以改善飼育床生態條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為宜, 孵化基要保持碎細和濕潤,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6 萬個,孵化基每日用鐵叉松動1~2次,以利通氣與幼蚓成活率。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糞化時, 要及時除糞,用下投法補料,并及時擴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飼料中可適量添加一些腐爛水果,由少到多,逐漸加大用量,最高不可超過3公斤/平方米。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長迅速, 要增加除糞補料次數,用下投法補料并及時擴床養殖。 當性成熟和進入繁殖期后,要發揮蚯蚓生產和產繭優勢, 不失時機地降低養殖密度或采收利用,或取代舊的蚓種。
6.養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養殖最佳密度以2.8~3.1公斤/平方米或2~2.1萬條/平方米, 在此范圍內,投種少,產量高。前期幼蚓養殖密度可在2.5公斤/平方米或3萬條/ 平方米; 后期幼蚓至成蚓可逐漸降至2萬條/平方米左右。 進行密度控制的核心是輪換更新和擴床養殖,將種蚓床、孵化床、 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積比建造, 則很容易達到對密度的控制。
實踐證明,人為調節和控制種群密度, 充分利用幼蚓生長優勢和養殖床位,實行適當的高密度養殖與適時擴床;采用薄飼, 勤除與增采收利用次數是蚯蚓人工養殖中奪取穩產的一條有效途徑。
養殖蚯蚓高產管理技術
上一頁:蚯蚓處理農作物秸稈
下一頁:蚯蚓病蟲害的防治
[來源:互聯網]
[作者:admin]
[日期:11-11-12]
[閱讀:]
相關文章
蚯蚓可治畜病12.05 蚯蚓12.04 蚯蚓養殖好后的實際用途12.04 喂魚效果好12.04 繁殖蚯蚓做飼料12.04 養蚯蚓喂青蛙好處多12.04 蚯蚓品種多用途各不同12.04 蚯蚓養殖 市場前景好12.04 蚯蚓的養殖技術12.03 哪些蚯蚓適合人工養殖?12.03